轉爐出鋼口耐火材料的損毀機理
2025-02-11 17:27:20 點擊:
轉爐出鋼口耐火材料的損毀機理是一個多因素耦合的復雜過程,主要涉及熱應力作用、化學侵蝕、機械磨損及操作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。以下是詳細的機理分析:
1.熱應力作用
1.1溫度波動
高溫沖擊:出鋼時鋼水溫度高達1600℃以上,耐火材料表面迅速升溫,而內部溫度梯度導致熱膨脹差異,產生內應力。
冷卻階段:出鋼結束后,溫度驟降(如暴露于冷空氣或噴補材料),耐火材料收縮不均,導致表面裂紋擴展。
循環熱應力:頻繁的冷熱交替(每日數十次)導致材料疲勞,加速裂紋形成。
1.2碳氧化與結構劣化
碳組分氧化:鎂碳磚中的石墨在氧氣或FeO存在下氧化為CO/CO?,導致材料孔隙率增加,熱導率下降,抗熱震性降低。
熱導率失衡:碳流失后,鎂砂顆粒間的結合減弱,材料整體熱導率下降,加劇溫度梯度帶來的應力集中。
2.化學侵蝕
2.1爐渣與鋼水反應
低熔點相生成:爐渣中的FeO、CaO、SiO?與耐火材料的MgO反應,生成鈣鎂橄欖石(CMS)、鎂薔薇輝石(C3MS2)等低熔點相(熔融溫度B[形成反應層]
B>C[熱膨脹差異]
C>D[層狀剝落]
2.2氧化性氣氛影響
金屬相氧化:鋼水中的Fe、Mn等金屬元素氧化生成FeO、MnO,與MgO反應生成低熔點化合物。
抗氧化劑失效:鎂碳磚中添加的Al、Si等抗氧化劑消耗殆盡后,碳氧化速率顯著提升。
3.機械磨損與沖擊
3.1鋼水沖刷
高速流動剪切力:出鋼時鋼水流速可達25m/s,對出鋼口內壁形成持續剪切作用,導致表面磨損。
固相顆粒磨損:鋼水夾帶的未熔爐料、脫氧產物等硬質顆粒(如Al?O?、MgO·Al?O?)加劇磨蝕。
3.2機械振動與應力
轉爐傾動沖擊:轉爐傾動出鋼時,耐火材料承受周期性機械振動,導致微裂紋擴展。
結構應力集中:出鋼口磚體接縫處因膨脹縫設計不當,成為應力集中點,加速局部損毀。
4.操作與維護因素
4.1操作參數影響
出鋼時間過長:延長高溫暴露時間,加速熱侵蝕和碳氧化。
出鋼角度不當:鋼水流向偏離設計路徑,導致局部過度沖刷。
4.2維護措施不足
噴補不及時:未定期采用鎂質噴涂料修復表面侵蝕層,導致損毀深度擴大。
熱態修補效果差:冷態修補材料與原磚體熱膨脹不匹配,易脫落。
5.耐火材料自身因素
|因素、影響機制
|原料純度,MgO含量低時,雜質相(如CaO/SiO?)增多,降低抗渣性。
|石墨含量,石墨含量過低(20%)則抗氧化性不足。
|結合劑類型,酚醛樹脂碳化后形成的殘碳網絡強度不足時,易發生結構崩解。
|微觀結構均勻性,氣孔分布不均或骨料基質結合弱化區域成為侵蝕優先通道。
6.損毀過程動態模擬
以鎂碳磚為例,其損毀過程可歸納為以下階段:
1.初始階段:表面碳氧化,形成多孔層。
2.滲透階段:爐渣滲入多孔層,與MgO反應生成低熔點相。
3.剝落階段:熱循環導致反應層與本體分離,發生剝落。
4.加速損毀:新鮮表面暴露,上述過程循環加速。
改進方向
1.材料優化:開發高純度鎂砂、納米碳復合增強的鎂碳磚。
2.結構設計:采用整體預制出鋼口替代砌筑結構,減少接縫。
3.工藝控制:優化出鋼時間與角度,減少高溫暴露和偏流沖刷。
4.智能監測:植入溫度/應力傳感器,實現損毀預警與維護。
以上機理分析表明,轉爐出鋼口耐火材料的損毀是多重物理化學過程耦合的結果,需通過材料結構工藝協同優化提升使用壽命。